文具3:我的文具

我的文具 也差不多说一下我现在的文具配置,其实这个电子化时代,我已尽很少用文具了,特别是大学之后,基本上就是只有做作业(当然作业其实挺多的)还有考前复习是会使用大量纸张。 所以现在我的文具就更少了(其实本来我的文具也一直是很少的,秉持这精简的原则),本来是有一个笔袋的,牛皮的,但是后来因为不需要了,现在我的外出文具就三支笔(入了 sakura001 之前其实就两支) 笔袋(已闲置) midori 黄铜尺(已闲置) lamy2000 zebra sarasa grand(LRN5) sakura001 midori 订书机 黄铜尺真的是非常容易生锈,我都想把它扔了,表面已经不能看了;lamy2000 的书写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次墨水可以用很久;水笔之前介绍过了;订书机主要是作业纸什么都总有要使用订书机的,而这样小巧的订书机非常使用,midori 的订书机和 muji 的是一模一样的,可以搜一下。 一般考试我现在也是用钢笔,因为钢笔写起来非常省力,又不是什么重大考试不需要考虑墨水洒了的问题,备一支水笔以防没有墨,我从来不会像很多人有一笔袋的笔,这样感觉很烦。若是之后很重要的考试,我可能会考虑专门买两支 p500 应付,这是我觉得最稳妥的方法,之前说过 p500 很稳定,虽然手感不是最好,但是应付考试是最佳的。 钢笔 顺便说一下钢笔,其实没有啥,我对钢笔研究不是很深,毕竟钢笔大概是所有文具里面最贵的玩意了。欧美的品牌主要是欧洲的万宝龙和百利金,万宝龙是百分百的奢侈品,身份的象征;百利金稍稍花一些,但是我都觉得有些古气。包括日本老牌 pilot,写乐的钢笔也是大圆粗的造型,当然写乐百乐都有年轻人的钢笔会比较活泼,但还是不好看。 然而 lamy 的几款钢笔却是包豪斯分割的产物,2000,safari,恒星,还有焦点。safari,恒星是廉价品,写感也会有些硌纸,作为学生钢笔却也是顶尖的,虽然书写体验也许是写乐的更好。 而 2000 则是中规中矩的一款钢笔,设计简洁,写着也很舒服,虽然上墨器稍稍有些不顺,上墨阻尼也有些大,但瑕不掩瑜。 焦点 3 非常毒…造型十分奇特,非常惊艳,但是感觉就是不很实用呢,最后没有买,而且很贵。焦点 3 的笔身非常粗,旋转出尖,包豪斯风格的工艺品吧。 墨水 墨水就比较有意思了,大厂 pilot,写乐都会有自己的黑色墨水,我就买了 500ml 的一瓶 pilot 墨水,非常实惠,想酱油瓶一样。pilot 的墨水比较水,比较淡,但很顺(因为感觉水很多);写了感觉会浓一些,好像也贵一些。至于欧美那边有鲶鱼,herbin,百利金等等。黑墨水没什么特别说明的,个人日常喜欢 pilot 的,比较清淡,也不容易干。 先排一个坑,因为 lamy 蓝色墨水是可擦的,而擦笔就是氧化剂,所以蓝色墨水是容易被氧化的,这不仅导致其可擦(优点),但是在空气中也很容易褪色,半年后,你会发现你写的字不见了,当然在书里面盖着没什么大问题,但不建议用于重要场合。 彩墨就很丰富了,pilot 的色彩雫,瓶子放一起就很艺术感(我买了个二手瓶子用来装 pilot 自家黑墨水,很方便)。sailer 的四季彩,颜色也都很有吸引力,而 herbin 的香味墨水和著名的 1670,鲶鱼的橙黄色都很美丽。不过彩墨个人不玩,也就没什么后文了。 彩墨,其实最好看的时候是各种不同颜色的墨水,使用相同规格的精致的原装瓶子,排列在一起的时候,非常有形式感。

July 30, 2019

Ani1:白箱

前言 也看了这么多时间的动漫了,其实自认为对动画还是有一定的想法的,却很少把他们写出来,本来准备写在公众号上,然而想想也不必了,不如写成日记的形式,看着来吧。 其实突然想写些东西也是因为京阿尼的缘故,这几天总沉不下心。也是因为这个,所以去看了白箱,也算是对动漫行业第一次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第一篇不如就基于白箱聊聊,具体的介绍什么的就不说了,就相当日记写写,有兴趣可以自己看看白箱,也差不多知道动漫的制作流程了。 从白箱说起 日本动画制作中,监督就是导演的意思,会负责每一话的分镜;人设负责设计人物,也包括人物在不同表情下的神态,人设的设计一定要非常精准,因为所有原画都会参照人设的人物设计稿来确定每一卡中人物的表现;然后 layout 把潦草的分镜变成可看的镜头,再由原画师画完原画交由作画监督检查。最后动画是补完关键帧,然后上色,摄影。这其中连接一切的,是制作进行,也就是白箱中女主的作用。 剧情主要是脚本负责的,而脚本则是与监督一起讨论相互进行的。这其中职位是可以兼任的,宫崎骏应该就是分镜,layout,人设全包的(而且好像宫崎骏的分镜直接就是 layout 程度的,所以非常厉害)。 这其中,让我最有感慨的就是监督几次临时改剧本;第一次的时候,其实距离交稿的时间早就是严重不足了(监督拖拖拉拉的本性),然而当他看到画面上女主的反应时,他觉得那个似乎并不是他心目中那个坚强却又脆弱的女孩子,她不会在遭到背叛的时候嘶声力竭的喊出来,而会选择强忍这泪水诉说,直到泪水决堤,迎来感情的爆发。其实最后没有改动太多的地方,只是表情和语气的变化(但制作却得重新来过),制作完成后气氛却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说,真正热爱动漫的动漫工作者,就会不断追求一种真实却非常具有感染力和张力的表达,而这就是好的番剧打动人心的地方,剧情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书本的作者在写书时是角色在作家心中演绎,动画工作者也是如此,按照原作按部就班的缩写是没有灵魂的。不是说要魔改,但是动漫作为一种与书本或者漫画不同的演绎形式,角色在制作者心中重新演绎一边剧情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出来的剧情,这样的感情流露才会显得自然和动人。 当然,监督这样做也差点翻车了就是了,但这 hhhh 不重要了吧。这部番对于主角团的成长的叙述,对于女主性格的刻画(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热情又稳重有担当的情商 max 的可爱妹子…太过完美不够真实 hhhh)也是非常厉害的,但这就不多说了,去看整一部番就自然会感觉到了。 之后看了很多 anitama 上的访谈或者奇闻逸事,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很多片子的监督自己本来就是原作的粉丝,比如 fate hf 的监督就是一名十足的樱厨;而偶像大师灰姑娘中很多画师也是原作粉,所以制作者往往会尽全力把最好的东西,自己心中所热爱的角色最美丽的一面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我觉得这是二次元所独有的力量,用爱发电的力量也许有些搞笑,但其实很真实,这也是很多优秀作品之所以可以被生产出来的原因。我想只要是二次元粉就可以明白自己对喜欢的角色的这种感情,当你有能力把它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你一定会拼上全力的。 作画 说到作画,在白箱中就可以很直观地感觉到,原画师对于人物动作与轮廓的把我是要求非常高的,而好的原画师则是非常地稀少,导致很多外包质量都非常令人堪忧。特别是动画中一个作监助理当人设时,就坦言要吧人物画到人设的精准度(因为所有原画之后的作画都是根据人设提供的稿件来做参考作画的),是非常困难的。而动画中的作监也说自己的作画实力比不上公司里的老前辈(作监是个哥特萝莉非常有意思,老前辈是个神人,之后在动画公司内开起了培训课)。 所以说在动画界,实力顶尖的画师是非常稀缺的资源,前面提到的两人在白箱里的动画公司都是顶尖级别的存在,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更别提一般动画师了(主角团中的原画师也是个天赋非常高的小女生,但刚入公司时也是问题重重)。 很多解说都会提到,这集的作画监督是谁,甚至原画是谁,所以完成质量非常高,一个好的画师的确就可以撑起一个动画。 京都 京都动画作为一个关西老牌的动画公司,产量不高,但是每一部都是精品(他们的黑历史也画得不错 hhh),而且关西也只有京都算是非常有名的公司(还有 PA,PA 我是看介绍才知道原来他们也是关西的,但是 PA 无论是作画水平还是人才储备都远远不及京都)。京都也许是业内唯一可以到动画摄影全包的公司(上色应该是有外包),你可以说是首都圈本来做法就不一样,但正式这种全包,使得他们的质量一直是过硬的,从后期几年全包开始,你是看不到作画崩坏的场面的(京黑也不会黑京都的作画,总有人说京都好像从来不缺钱,其实我觉得只是因为他们的作画水平高)。 公司的雇员体制京都也很特别,是固定工资加提成,这不展开多说,但是这样的京都人员非常稳定,而且可以用和 tv 差不多的价钱画剧场版,很赚啊(当然我觉得京都的 tv 直接上剧场版问题都不是很大)。 在公司中,老前辈就是木上,她基本参与了京都的所有动画制作,而且有他的帮助,哪一集就非常稳。根据 anitama 上山本宽的采访,可以知道当时公司所有的招聘升职都是要经过木上同意的,当时木上也是所有员工的老师(也成为了木上传说),实在是一个神级别的存在。 京都非常擅长画日常女高中生的主题,监督山田尚子和当时 kon 的人设堀口悠纪子(也是京都脸的创始人之一吧),就凭借着 kon 创下了这类番的销量历史最高,现在大概也是没人能够超越。这归功于会社中的很多女性员工本来就很擅长画细腻的画面(小细节或者小动作与表情),山田自己说,她非常喜欢观察女高中生,对她们也非常了解。 这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 kon 里面的兔儿卖萌是石原立也监督提的建议,本来是没有的(anitama 上看到的)。果然宅男很懂宅男 hhhh(我不是…)。怎么说呢,从各种采访(应该也是实际情况)来看,京都一直是一个非常融洽的大家庭(本质乡下小作坊 hhhhh)。 而现在,木上老师在火灾中丧生了,监督武本康弘和人设西屋太治也不幸身亡。我想现在,我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看了 liz to aoi tori 之后,就迷上了西屋的人设,武本是冰果的监督(凉宫其实是山本宽的作品),虽然没看过所以对她没什么过多的了解,但他可是京都的董事之一,对京都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很多重要的番都是他负责的监督。真的非常伤心。 很多人在说 clannad 神作,但其实现在的京都和 clannad 时期是相差很大的,虽然当时京都在当时就是画质担当(不信可以看东映当时的作画,实在是难以描述),但是后来 kon,冰菓,京吹才是京都现在的风格,而这样的风格,有可能在这场灾难之后就有所改变了。(本人非常喜欢京吹啊…) 不是说改变不好(有些人可能觉得京都有些守旧了,但不是啊,京紫的画风其实改变挺大的),但不是这样的,改变是讲究传承的,不然很简单出去单干就行了(就像山本宽),完全可以有分公司,动漫节貌似也不排斥这种,很多原来母公司还会帮忙的。 这样的灾难,先不说事件的性质,这样的人才损失对于京都的打击真的非常大(钱也是个大问题,但我不想说了),京都本来很多灵魂人物离去,也许一些灵魂特质都会消失了,这绝对不是希望的后果,不是京都的京都和一家新的公司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喜欢京都,就是因为京都有京都的灵魂。 再来说这事情的性质,这离开不是离职,离职了大家还能交流,这是永远离开啊,光是这些想到这些…哎,我想不出什么可以描述这一件事情的性质。反正无疑,2019 年的 7 月 18 日是日本动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我还是想说日本动画史而不是动画史,因为我自认为日本动画和欧美是不一样的,我不想混为一谈,这和事件的严重性无关)

July 28, 2019

Ani2:动画给人的感觉

标题就不写了,这两天看了千年女优,从片子的角度,我说不出任何这部片子不好的地方,今敏是当之无愧的动画大师,但是,看完的感受却是:我觉得挺温暖的,但是一般。 但是网上,这部片子却并没有什么吐槽的。想来想去,我想还是因为我觉得在很多的剧中剧中,女主角的一些极富感情的动作,比如说心上人被带进监狱后女主追上去,用拳头无助的捶打着已经紧紧关上的大门,喊着:等一下等一下!。 是的,我看着有些别扭,就觉得有些狗血,但是仔细想一下,这个剧情狗血嘛,这个剧情的反应还是很正常的吧。这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看得 unnatural,同样也是一部口碑爆棚的日剧作品,我却觉得剧情很不行,只有女主颜值能看(十元的演技加上神仙化妆还是要吹一波的,十元本人其实不是非常好看,但她的化妆风格和演技真的是非常棒)。 这其中也许就是,我,已经不太能接受作为影视剧中常有的带有强烈感情渲染的表达了,其实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夸张,反正就是在平常看起来,略带夸张的情感表达。而喜欢的却是非常平淡的描述买最好是细节到不能再细节的小动作,以此来刻画心中的狂风暴雨和表面上的故作镇静。但不是每个人都会故作镇静啊。 所以说我会喜欢 liz 与青鸟,这种安安静静全场把矛盾内化,爆发时屏幕画面冲击力也不强而主要在于内心刻画的片子,但这毕竟只是我个人的喜好。所以我意识到也许以前我觉得很多片子难看,并不是因为他们太狗屎,而只是有些片子会尝试强烈的情感渲染,而有些片子不是,这是个人的喜好,不是导演真的拍得不好。 今敏的处理当然要比 unnatural 要好很多,所以我也会看得更舒服,但这两部片子应当都是佳作(千年女优被人称为神作应该也不为过,剧情还是非常流畅,追寻的主题也十分深入人心)。 当然,我想我大概是不会改变我的口味了,但是有的时候喷一部作品,也许最后想一想,只是口味不同罢了。(当然真的烂片还是得喷,前段时间比较火的国产动画电影的剧情,就没什么好的,国产电影有的路可以走啊。) PS: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现在对欧美的大片,迪斯尼的动画片的兴趣好像越来越小了,根本不想看。

July 28, 2019

文具1:我喜欢的日本文具

前言 一直很喜欢日本的文具,近年来很多中国文具品牌也开始学习日本文具的样子,比如晨光,但主要学习的不过也只是中低端的文具(高价文具个人感觉在国内也没有市场吧)。 当然日本文具的技术也毫无疑问非常的强大,就单单笔芯就有好几种花样,每一种笔芯也有它独特的手感。这里就稍稍写一点,也算看文具不少时间了的我眼中的日本文具吧,很多方面其实了解的不是很细,就随便说说。 PS:其实说到底,我也许就是喜欢那种非常纯粹却又有细微差别的玩物,它永远不会做成四不像,但是这其中细微的差别却是能够慢慢体会出来的,那种小资情怀吧。包括巧克力,耳机大概都是如此。 文具与文具店 除去钢笔,宝珠笔,真皮笔记本那种会有强烈欧美色彩的文具之外(其实这些在日本也有很强烈的日本特色,但还是抹不去一些些傻大粗的感觉),日本文具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小清新。器清新感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日本文具的分类非常的细致,而器设计也都非常细巧,总而言之就是会给你一种小女生的感觉。另一个特点其实和第一个我觉得是一脉相承的,精细导致日本文具每一个小种类下都会有极其细分的型号或者样式,这是任何其他国家的文具所没有的,这里特别提一下在东京银座的 itoya,它有两栋楼,都挺高的,大概 5-8 层的样子,里面全是各式各样的文具,我们后面再讲。 小女生感的代表大概就是日本的手帐和其周边文具,但是先不说这些,先说一些很正常的文具:水笔,水笔芯,铅笔,橡皮,文具盒,纸张……这大概是每个人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文具用品,就从这边开始吧,当然这些每日文具最能体现的就是日本文具的细分种类了。 水笔与笔芯 日本的水笔主要是指中性笔,或者我个人吧水笔定义为通常中性笔规格下的笔和笔芯。与国外的宝珠笔最大的不同,我个人感觉写上去主要是宝珠笔是近似圆珠笔的感觉,其滚珠非常大,出水量很足(简称傻大粗),而日系笔芯出水量控制就非常好,粗细主要也固定在 0.5 与 0.7 当然比较高端的也有 0.3 的选择(比如 pilot 的 hi-tec),日本中油笔也主要是中性笔的书写感觉,淡然油墨的感觉还是有一些不同,个人也不是很喜欢。笔芯规格方面,宝珠笔一般是自家的定制规格,当然应该也有欧标的笔芯有一定通用性可言,但我基本没了解过。 日本中性笔主要为按动式的和拔帽式的(由于近些日子中油笔芯越来越多,所以这么说)。拔帽式的笔就是笔帽,固定旋帽和笔身组成的中性笔,它的笔芯比较专用,就是说每一个品牌的这类笔芯一般不能通用,甚至同品牌的笔也会有好几种不同的这类笔芯规格,所以我也了解的不多,因为无法自由搭配笔身和笔芯。 另一种就是按动式,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这类中性笔,因为它的笔芯各家都是差不多规格的(当然有些细节问题,之后会提到),它的特点是在固定旋钮后又一个弹簧顶住笔芯,笔身最后端有一个按动结构控制笔芯的伸缩。 好了,现在来说一下具体笔芯,由于我个人喜好,我了解的一般都是按动式的笔芯,三菱无疑是中性笔方面的第一,他自家就有很多不同的中性比芯,规格是一样的,但是油墨的粘度,幽默的防水性,笔头的设计都有细微不同,可以都买回来体验一下(当年我就大概买了市面上绝大多数日系按动笔芯大概 20 来中,比较了一下)。三菱的笔芯书写一般都中规中矩,出墨量不算多,但算顺滑,比较有人气的大约就是 K6 和 K4 两个笔芯吧,K4 应该是速干形的。但是总感觉它不是很耐摔。 说到耐摔,不得不提一下 pilot 的 P500(虽然这是一款一体的笔,手感不算最佳),但是!感觉怎么摔也摔不坏,墨水也非常充足,大概是别的的两杯左右吧,考试神器。百乐是一家很神奇的公司,他家的笔芯,哪怕是按动的,其他人貌似也不能用,但是他家的笔芯都有各种神奇的功能,最有名的可擦系列,微波炉烧一下你所有的作业都变成空白了 hhhh(但百乐的可擦其实非常不错的,三菱原来也有个可擦的,那个和 pilot 比起来实在太糟糕了,现在好像没了)。然后 hi-tec 系列主打写细字,大概是 0.3 笔芯里手感最好的了(虽然他标 0.4,但绝对可以算 0.3),而且 maica 系列少女心爆棚…有各种颜色可选。 然后是斑马,不过个人感觉斑马的笔芯品控一般,手感也不是很舒服,经常半管墨水就写不出来了,不过 zebra 的 dryjell 系列的笔握感超级棒,喜欢粗笔身的可以尝试一下,个人认为笔三菱的 sxn1000 系列软胶要舒服(对了,三菱也出各种笔身,什么 alpha 胶(和 asics 鞋底用的胶差不多),橡木等等的,挺有趣的但设计都不怎么好看)。然后是金属笔身的 sarasa grand,虽然设计也不是最完美,但大概是几个大厂笔杆(可以使用通用笔芯)中我觉得最好看的了,同样也有很多颜色。 还有派通,其实派通没什么好说的,感觉他家的笔都非常难看,但是我最喜欢的笔芯却是他的 LRN5,出水足,有一定的阻尼感,但这个阻尼感我觉得非常舒服,比较适合用力写字的人(然而现在习惯用钢笔了,就感觉阻尼有些些大)。 接下来就是特制笔了,这些我了解不多,因为主要还是想用自己喜欢的笔芯,所以一直备着 zebra 的 sarasa grand,但是不得不提一下最近的 sakura001,对就是那个做蜡笔的樱花,黄铜笔身配上树脂,非常漂亮,使用特制笔芯,但是规格上也只是笔传统按动短了一截,截掉一点就可以通用了……(等等,不是这样的!我当时是这么一位的,一直觉得按动最关键的是长度,但其实长度是最好解决的,粗细才是关键,上面说的百乐不通用就是因为他的笔芯金属头会比别的粗导致插不进一般笔的那个洞(汗..),而我也碰到了 LRN5 的塑料笔管居然笔樱花笔身内部宽一点点…据说三菱的笔芯就可以,要换笔芯了…),这也是我不喜欢特制笔的原因,因为一般的笔芯手感都比不上大厂的笔芯的,而且还贵,非常令人不爽。 PS:黄铜的另一点不好是他会生锈,不均匀的那种,均匀就算了,出现像霉斑一样的就非常讨厌了,要购买的需要注意,也可能是因为上海太湿了,放北京大概会好很多。...

July 28, 2019

日本的食物

前言 在日本,我从来不会想不到吃什么,从家常的各种拌饭,到高端的寿司料理,还有数不尽的好吃的零食… 家常 日本的食其家以及类似的餐馆连锁店其实非常多,平时日常饮食一碗牛肉丼或者猪肉丼加一份色拉或者其他蔬菜就不是什么问题。另外日本的 coco 咖喱也是非常好吃,和中国的 coco 完全不是一个水平的。 在大街小巷,还有很多便当店,专门卖各种便当,如果不高兴中午去吃饭,买一份便当第二天热一下也是可以的。 寿司 至于日本的高端料理,其实个人不是很喜欢怀石,他的形式感漂亮是漂亮,但是太杂乱,所有菜都有非常复杂的摆盘和制作方式(这一点像法餐,虽然法餐我是连摆盘的形式感都不喜欢)。相比之下,我跟喜欢寿司,寿司的摆盘极其简单,就是一个盘子上放一只非常精致的寿司,寿司师傅一个个做,你一个个吃。 和很多其他事情一样,我就喜欢这种纯粹,但其实又非常复杂的东西,所有的精致感都来源于寿司本身的精致而不在于其他的装饰。当你入口时,也能细心品味每一个寿司的不同。 至今仍然记得在筑地鱼市吃的一顿寿司,十二惯 6000 日元吧,由于是鱼市边上,都是当天新鲜的鱼肉,性价比非常地高, 零食 零食其实不用多说,谁都知道日本的零食种类是有多丰富。当然大多数的零食还是偏甜的,但有几样还是让我觉得很好吃…白色恋人,royce 生巧,札幌农学校的饼干(其实札幌农学校应该就是现在的北海道大学)。 还有六花亭和北菓楼的各种奶制品,得益于北海道非常新鲜的牛奶,都十分好吃(当时我吃的是北菓楼的牛奶泡芙,还很便宜)。还有牛奶糖,芝士蛋糕之类的。 然后就是 calbee 的薯片(国内买超贵,但日本就是平价薯片),记得当时去日本很有趣的一点是,calbee 有些薯片没货了,说是因为当年土豆减产了,所以有些口味就不生产了,就感觉特别可爱 hhhh。

July 28, 2019

日语1:基础总结

前言 最近在自学日语,感觉市面上的教材都不太适合自己,所以绘频繁上网查一些东西,杂七杂八的不如稍稍总结一下留一个底。这里收录的一些东西都不一定是官方认可的东西,有些也许只是我的感觉,随便记录一下罢了。 基本结构 语序 私は 学生です 主 + 谓 体言与用言 体言:名词,代词,数词 用言: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 PS:由于句子是以谓语为中心的,所以一个句子是用言性的 助词 格助词:が(主语),を(宾语),の(定语),に(状语),で(状语)(表示词在句子中的成分) 接续助词:(用言与用言的连接词,可表示逻辑关系) 提示助词:は(焦点),も(也)(用于提示焦点) 副助词:(接在体言或用言之后添加某一种意义) 语气助词:(句末语气词) 助动词:だ(将体言变为谓语) 其中主谓宾的语序为:A が C を B(主宾谓),状语位置不定。 用言的词尾变化 用言有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当然名词+だ也可以成为用言,然后就和形容动词很像,所以形容动词很大程度上可以当名词来考虑。 动词有: 第一类(5 段动词)(最后一个音节作为词尾变化) 第二类(1 段动词)(る用作词尾变化,可以认为是人为加上的词尾) カ变サ变动词(需要单独记忆变化) 形容词有: 形容词(い) 形容动词(だ) 活用一般有如下形式: 辞书终止形(う/る)有形容词变形(い/だ(连体形な)) ます连用形(い/り)有形容词变形(く/に) て形(音便)有形容词变形(くて/で) た过去形(音便)有形容词变形(かった/だった) (未然形变化)ない形(あない/ない) 意向推量形(おう/よう)有形容词变形(かろう/だろう) 条件假定形(え/れ)有形容词变形(けれ/なら) (未然形变化)可能形(える/られる) (未然形变化)被动尊敬自发形(あれる/られる) (未然形变化)使役形(あせる/させる) 命令形(え/る或よ) PS:其中推量形也是由未然形变的,但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未然形,是未然形 2,就不单独说了;未然形 1 就是(あ/-),然后加上助动词词尾变成其他的意思,其中的(ない)更像是形容词(い),但是它通常加(で)的(ないで)用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で形),在句法(なくでもいい)中,(なくで)才是(で形)。 后记 基础结构,包括语序和此类变形就差不多这些,语法的小结构只能一边用一边记忆,但是很多结构也都可以找到词类变形的影子,帮助理解,以上。

July 28, 2019

RSP2:homeassistant

前言 小米的智能家庭套件可谓是物美价廉,然而它有着对于我这种强迫症非常不能接受的一个特点:非本地,所有的操作所有的智能都必须通过与小米远端的服务器进行数据交换才能够进行,这也就意味者在没有网络(路由器断了外网)或者小米服务器出故障的情况下,所有的小米设备会处于瘫痪状态;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而是这样一来,你的设备的所有动向都会被小米收集,这是严重的个人信息的泄露活着至少说是不安全因素(所以很奇怪居然有人敢买小米的摄像头作为监控,这到底是安全还是更不安全)。 当然,这也许就是小米的目的,在后面的设置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迹象(特别是本地设备的通讯密码在高版本的米家中就不存在本地了,开玩笑呢…)。而树莓派被大量的被用于智能家庭的中枢,恰好可以作为一个本地中枢,我就想也简单地玩一下。 基本框架 期望是将米家完整的接入开源智能家居平台 homeassistant(安装在树莓派上),然后通过其自带的 homekit 支持可以完整地使用 homekit 控制。其中智能全都安装在 homeassistant 上,将每个智能都以一个开关设备的形式暴露给 homekit,通过本地苹果设备实现 homekit 的远端控制。 这样米家设备被限制在 homeassistant 的管理之下,homeassistant 在本地路由器下完整地本地运行,远程完全交给 homekit(作为唯一的出口,实现设备开关和智能条目的开关,后期可以直接禁止除了本地苹果设备 ip 之外的所有向外的数据通讯) 完整构架:米家——HA——HK——远端,其中米家是独立的设备,HK 自身不用设置(只需把不同设备在 HK 中分标签页的安排好就行:分为电器及开关,环境数值传感器,安防传感器,智能条目四个标签页即可),远端通过 homekit 自带功能也不用设置(只需将本地苹果设备联入路由器并且设为 HK 中枢),四个环节中只有 HA 要独立配置。而三个连接中,米家——HA 以及 HA——HK 都是需要配置的。 设置 HA 因为 HA 有自己的树莓派系统 hassbian,自带了管理工具 hassbian-config(hassbian 基于 raspbian 的最小镜像,所以操作也差不多,因为有自带工具,就换了系统)。 hassbian 在官网下载镜像(还有基于 docker 的 hass.io,相关安装也可以在官网找到),安装时其实推荐 中文官方文档 ,有比较简单的安装流程(包括 hass.io),中文文档其实来自墨澜,她的技术站 我选择了 hassbian,按照流程: 下载 烧录(和官方系统一样) 加入无线路由其配置文件-开机等待(墙内网不好,基本都要手动 ssh 安装 HA,这点 mossbian 应该好很多) 手动 SSH 登录(同一路由器下网址 hassbian.local),用 hassbian-config 安装 HA(失败多安装几次) 安装 samba hassbian....

February 19, 2019

RSP3:HA智能

前言 这里准备做一些智能的设置,因为主要是使用 HK 作为控制中心,使用 HA 作为智能中心,所以对于 HA 的各种有趣界面的设置我也就不高兴做了,有兴趣可以看看墨澜的东西,写得还是不错的而且是中文的。 设置 需要调用设备的一些功能 比如灯要设置场景,空气净化器要设置各种模式(这些都会在 HA 中以 service 的形式置入,如果没有的话就不能控制了,就是说 HA 中智能做到以一定条件一定顺序调用各种 service,如果没有这个 service 就只能自己写 platform(基于 python)独立接入这个设备或者等开发人员更新了…) 在官网中 conponents 下搜索 template 可以发现许多可以自定义的组件,按需取用即可 智能场景 可以定义各种 script 和 automation,script 和 automation 将会以开关的形式在 HK 中显示。而 automation 可以调用 script。 script 本质是按照一定顺序调用一些服务,当然加入 condition 也可以检测当时的状态决定调用哪一些服务。而 automation 主要由 trigger 触发,之后会调用一些服务。 分组 可以按照官网中的知道,编写 group 文件,将 HA 的设备按照分类整理好,这样可以方便地找到需要的设备,在 customize 里面也可以将一些自动加入的设备(比如 zigbee 的传感器)的名字改成易读的名字。 PS 这样就可以实现米家的大部分功能,并且智能部分是比米家要功能更多的(但是有些功能,比如网关的广播是不行的,当然广播要联网,我的目的是米家设备不联网,就算了也罢) 若需要两地不同的 homekit 但是却有公用的设备,可以植被碗一张 sd 卡后另外制备一张 sd,设备 token 可以使用第一张 sd 卡相同的,这时候开启 homekit 服务将会是另一个 homekit,然后在 ios 中切换到另一个家添加 homekit。

February 19, 2019

2019新西兰南岛自驾

前言 要说世界上最纯净的土地,我首先想到的便会是新西兰与冰岛。一南一北,那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所以是不是越接近地球的两极,其景色就越会让人感到纯净呢?)。冰岛,至今我仍然没有机会去,而新西兰,这次便算是来过了。 新西兰位于南太平洋西侧,距离最近的澳洲大陆也有 1500km,可以说是十分远离尘世的喧嚣了。岛上也是以农业畜牧业为主,因而在新西兰旅游,你很少能看到工业化的景象。正是这样极少的人为破坏,这片土地才得以保留极其令人神往的自然风光,《指环王》的许多取景地就在新西兰。 从地理上来说,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分界线从新西兰的南北岛之间穿行而过(新西兰应该就是因这两个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分在不同板块的两岛也因此有了不同的风光(不高兴求证了,个人猜测在板块挤压中,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下插入太平洋板块下方,边界处的碎裂导致了北岛多火山的情况,而太平洋板块向上,在南岛形成了南阿尔卑斯山脉。) 这次旅行我们就走了南岛,由于南阿尔卑斯山,南岛的关键词可以说是“冰川”,最大的库克山国家公园(库克山毛利语中称之为“Aoraki”,意为“穿云之山”),沿途的几个湖泊,都与冰川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几个大冰川大致为:塔斯曼冰川,福克斯冰川,弗朗兹·约瑟夫冰川。从冰川上融化的雪水在山脉各处形成了很多冰川湖泊,而随着离冰川的距离变远,水中的石灰也沉淀得逐渐完全。分别有这灰奶绿,奶白,奶蓝,蓝色的颜色变化。在南岛西南,随着冰川消融,海水入侵,则形成了独特的峡湾景观(北岛关键词则是“火山”,一切都与火山有关)。 总体行程:基督城入(1d)-蒂卡波(星空,库克山,2d)-瓦纳卡(湖,1d)-蒂阿瑙(萤火虫洞,米尔福德峡湾,2d)-皇后镇(格林诺奇,购物,2d)-皇后镇出。 蒂卡波 新西兰南岛不愧是乡下地方,连最大的城市基督城都没什么人,都是低矮的个人小房子,基督城又没什么景色,所以只能姑且住一天,啥也没做。 第一站算是从蒂卡波开始,镇子就位于蒂卡波湖旁边,这边也是著名的星空观赏地,所以特意安排了两天。然而实际体验后感觉其实没必要参加观星团,那个只是带你到一个光污染更少的地方看天而已,但是新西兰这看本来就没什么光污染。 不过蒂卡波当时的星空,并没有让人惊艳的地方,这完全看高空的云层是否厚重,和低空的云层以及空气清晰度倒没有太大的关系,那时的天空只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白点,并不浩瀚。 不过如果喜欢在幽静的湖边坐坐的话,在这边可以多安排几天,蒂卡波湖的湖边有些比较大的石头,正好可以坐在石头上,望着清澈的湖水,独自思考人生。蒂卡波湖算是我到的几个湖里面最适合坐下来(想心事)的了…湖水深蓝色,不算艳丽,对面是群山不算高,岸边是碎石但不细,整体都会让人很舒服(温和不刺激 hhhh)。 库克山 从蒂卡波可以继续向前绕着普卡基湖开车一直到库克山国家公园,一路上的景色也非常棒。 途径的普卡基湖就是所谓牛奶湖,因为从库克山下来的水里面石灰还没有沉淀干净,所以湖水要比蒂克波湖的深蓝色白很多,就变成了粉蓝色,在太阳最烈的时候颜色也是最艳的,对面的雪山,岸边是白色的砂石。 开过普卡基湖之后就都是山脉了,一路到库克山国家公园,那边又很多徒步道,但貌似只有最长的那一条景色最好(是走到山里面去的,5 小时左右),这样的话最好在库克山住一天。我们当天返回蒂卡波,所以只去了冰湖,因为是夏天,景色非常一般,湖面上没什么冰,而山上的水石灰更加多,所以冰湖看起来就像是白色的浆水,有些青绿色,远没有普卡基湖好看。 瓦纳卡 瓦纳卡人气还是非常旺盛,旁边是瓦纳卡湖,有很多活动(当然皇后镇更多),但是景色没有什么特别,只有一棵网红树。 蒂阿瑙 继续向前,想要到米尔福德峡湾,就要经过蒂阿瑙,由于路程太长,我们在蒂阿瑙住两天(来回各一天),顺便看看萤火虫。 蒂阿瑙人就少多了,开到蒂阿瑙的路,旁边都是田地,金黄色的。可以随时停车拍拍照。 萤火虫洞非常有意思,这种萤火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萤火虫,大概是新西兰的特有物种。洞里面很漂亮,进入洞穴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洞口是非常原生态的样子然后架了铁架子,人走进去,这样的感觉非常棒。 米尔福德 蒂阿瑙到米尔福德一路先是森林,开过单向隧道之后就是很壮观的灰色山脉,强烈建议这条路要开一下(也有当天的一日游,不想开车的话也可以选择,但是中间很多景点不一定可以停)。 最后峡湾本身的景色也就这样,很大就是了。据说神奇峡湾会更加壮观,不过这就需要坐船过夜才能到了。 皇后镇 最后就到了皇后镇,皇后镇的各项活动就非常多了,但是我们基本都没有参加,去了山顶玩了卡丁车,山顶的自助餐又贵又不好吃,卡丁车反正哪里都一样,跳伞没敢跳,不然应该挺好玩的。 皇后镇主要就是休息了,很有意思的是我们住的地方的湖边看到了黑天鹅,第一天出门没带相机看到的,第二天去看就不见了。(我们住的地方就在皇后镇机场所在的那个镇子边上) 格林诺奇 从皇后镇出发可以到格林诺奇,之后再往下开就没有成形的公路了,据说到天堂镇需要可以涉水的车子,我们就没继续往下开。格林诺奇那边有一些步道,森林还是很漂亮的,一路上景色也是金黄色的,我非常喜欢。 后记 拍摄全程用 a7r2 加上 FE352.8ZA(其实还是有一个变焦镜头方便…) 没有在奥克兰玩一天也是有些遗憾,但是其实新西兰的城市也并没有太多可以逛的,北岛有一个更大的萤火虫洞但蒂阿瑙的也够了,至于地热公园就指望者以后去黄石了,北岛的海岸线没看,不过在澳大利亚大洋路开过了一圈也就没再走海边路线(关键穿越东西岸不太方便又有些距离太长)所以新西兰基本上是游览完成……

February 14, 2019

RSP1:基本设置

前言 又折腾买了个树莓派,正好右 32g 不用的 tf 卡,就准备来玩玩看可以做些什么。 安装系统 网上教程乱七八糟,最后还是官方文档比较清楚,下载系统解压后使用 etcher 烧录至 tf 卡,然后插入树莓派就可以启动了。 连接树莓派 先在根目录下加一个空白的名为 ssh 的文件让树莓派支持 ssh 连接,然后将电脑和树莓派通过网线相连。获取树莓派 ip 地址: ping raspberrypi.local 然后就可以 ssh 连接这个树莓派,用户名"pi",密码"raspberry"。接下来使用 sudo raspi-config 进行基础设置,更改密码,地区设置(加入 zh-CN UTF8 支持,但个人依然只有 en-GB UTF8 作为默认语言),允许 ssh,扩展储存(高级设置里扩展储存选项) 然后安装 vim,zsh 等常用的软件。 更换清华源 sudo nano /etc/apt/sources.list //注释掉原来的,加入 deb http://mirrors.tuna.tsinghua.edu.cn/raspbian/raspbian/ stretch main contrib non-free rpi deb-src http://mirrors.tuna.tsinghua.edu.cn/raspbian/raspbian/ stretch main contrib non-free rpi //保存退出,然后 sudo nano /etc/apt/sources.list.d/raspi.list //注释掉原来的,加入 deb http://mirror.tuna.tsinghua.edu.cn/raspberrypi/ stretch main ui deb-src http://mirror.tuna.tsinghua.edu.cn/raspberrypi/ stretch main ui 就可以更新了...

December 20, 2018